找到相关内容862篇,用时3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神异“疯僧”本禅师

    墓志   宝光寺方丈无穷撰  富顺县郭梦芝书   禅师讳本,姓杨氏,射洪柳堤人。生而淳和,无所爱著,童年出家,师事洋溪东山寺续坤上人祝发。清代光绪二十八年,乞新都宝光寺大师德,就坛受具。时有明心...进营坟,圹于东山之麓。鸿庄丽举,传芳来裔。门弟子、觉,门下弟子昌兴、昌明、昌道,门下小弟子隆光、隆教,能世其宗谛。于民国二十六年,丁丑浴佛日,来告始末,无穷与□师晨昔同列戒坛,心仪□师型,默忝妙法,...

    源缘悟圆

    |大德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1/07521519955.html
  •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(四)D

    识。……诸法实性,无生无灭,无垢无净故」。  2.「色空中无有色,受、想、行、识空中无有(受、想、行)识。舍利弗!色故无恼坏,……识故无觉相。何以故?舍利弗!色不异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受、想、行、识亦如是。舍利弗!是诸法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是法非过去、非未来、非现在。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、想、行、识,……无佛亦无佛道」。   这二段经文,大同小异,『般若经』是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75440618.html
  • 寻找上师·上师相应与相映

    的知识,都还原到本来的面目,不擅加妄解,来去自如,不执着贪迷于特定的角落,就能够明白“法”即包含一切,无是非善恶之别,更无任何实际的落尘,如心经所言:“诸法,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……” ...,有吹没有起作用。   《心经》里有几句费解的对话:“……诸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……”《金刚经》中刚好有精确的对应解答:“佛告须菩提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,即见如来。” ...

    陈念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284943807.html
  • 大小乘佛法中的四种涅槃

    自性可得,所以一切法不可得,就没有生灭可得;那一切没有生灭可得,即是一切法的真实相--不生不灭。一切法没有生灭相可得,因此,《心经》说一切法本来的自性就是涅槃之,不曾被污染,本来清净。依这个观点,大乘佛法说这世间本来就是涅槃,本来就是,无自性,没有生灭可得。   《心经》说,如果一个菩萨行者证悟到无所得的时候,就证悟到一切法本来清净涅槃,没有所谓一个法可得,称为清净,一个名称而已。菩萨...

    广超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33153357.html
  • 神异“疯僧”本禅师

    方丈无穷撰  富顺县郭梦芝书  禅师讳本,姓杨氏,射洪柳堤人。生而淳和,无所爱著,童年出家,师事洋溪东山寺续坤上人祝发。清代光绪二十八年,乞新都宝光寺大师德,就坛受具。时有明心、佛云二上座,云游至溪...鸿庄丽举,传芳来裔。门弟子、觉,门下弟子昌兴、昌明、昌道,门下小弟子隆光、隆教,能世其宗谛。于民国二十六年,丁丑浴佛日,来告始末,无穷与□师晨昔同列戒坛,心仪□师型,默忝妙法,戒行严紧,独耀心灵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91157825.html
  • 禅修小品——

    因为当你的心念一直在人、事、物的外相上分别执著的时候,你就永远无法发觉这些人事物的无常。  然而唯有见到了,才能见到完美的心性,当完美的心性显露出来时,一切的人、事、物自然就变得完美了。...的梦境或美丽的梦境所迷惑。  要悟入“本体”,可以依智者大师的方法来人手,就是观察现前这一念心,它的生、住、异、灭四。先观一组心念或好几组心念(想人或想事……)灭了、停止了,它灭去向何处?当这一组...

    宝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90263899.html
  • 菩萨为众生说四圣谛

     佛言:“不得也。菩萨则往来六道中。若众生知诸法自,菩萨摩诃萨不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亦不拔众生于三恶趣,乃至往来六道生死中。以众生实不知诸法自性故,不得脱六道生死。是菩萨从诸佛所,闻诸法自...自,是菩萨用如是智慧,观一切法,无法性可见,住是性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何以故?无性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非诸佛所作,非辟支佛所作,非阿罗汉所作,亦非向道人所作,亦非得果人所作,亦非菩萨所作...

    智 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83367263.html
  • 妙祥法师:勿见他人过

    骗局。   所以我们在修行中千万别发现别人的存在,不发现别人的存在。我们应该是诸法,诸法都能,要远离一切。而且所有人都是自己前生父母,未来诸佛。什么是你的前生父母,未来诸佛呢?都是你的法身...干嘛这样式呢?第四步你就受不了。   发现别人问题的时候,已经是烦恼的生起。这个应该这么认识,发现别人问题即是烦恼的生起。不管发现别人的长处或短处,都是烦恼。因为我们有了人相、我、众生相,就已经起...

    妙祥法师

    口业|说僧过|妙祥法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5/19134180859.html
  • 丰子恺散文中的佛教意识

    为了寻求精神上的更大满足而出家去当和尚,但对自身原本的认识是很深刻的。在《家》中写道:“四大的暂时结合而形成我这身体,无始以来种种因缘因凑合而使我诞生在这地方。偶然的呢?还是非偶然的?若是偶然的,...,既然无“家”可归,那就处处为家了。   但他对人生的思考决不止于此,既然人生最终落于,为何众生还在红尘中执迷忘返?在《渐》一文中,他发现了造物主的伎俩:那就是“渐”。人从年轻到年老,都是在变化...

    郭青格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8020195191.html
  • 原始佛教的临终助念

    念念分明于行住坐卧,使未调御的身心得到调御,未解脱的恼乱心得到解脱,甚至长期作身心触、受的观察,而见到五蕴的,见法、涅槃。参加七日禅修学员,各有所得,披露于此,愿能法味交流,激励更上一层楼。  (...欲。就赞叹他聪明,随喜他看得破、放得下人间的五欲。  应当再和他说:天上的胜妙五欲,不能长久,会带来痛苦,最后归,是含有灾患,会渐渐变坏的东西,还有多种色界天胜过欲界天。病苦或临命终人若已舍离顾念...

    知 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5647401.html